泰國貿易談判分歧!產業界憂讓步、專家籲發展優勢

泰國貿易談判分歧!產業界憂讓步、專家籲發展優勢


【看見泰國 Vision Thai】面對越南和印尼相繼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泰國各界對政府談判策略出現分歧。產業界擔憂過度讓步可能傷害本土企業,央行呼籲準備完善緩解措施,投資專家則認為25-30%關稅水準仍具競爭力,不必完全跟隨鄰國腳步。這場圍繞關稅談判的辯論,反映出泰國在全球貿易重組中面臨的複雜挑戰,以及如何在開放與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延伸看:泰國遭美國課徵36%重稅!

泰國工業聯合會(Federation of Thai Industries, FTI)副主席納瓦·詹塔納蘇拉孔(Nava Chantanasurakon)表達強烈擔憂,認為越南和印尼成功談判並同意對美國商品降至0%關稅,可能迫使泰國做出類似讓步。

比較對美貿易平衡,泰國2024年錄得450億美元順差,是印尼的2.5倍。但仍不清楚為何印尼同意完全消除關稅。納瓦認為,「如果泰國被迫採用印尼的稅率公式,這是更大的擔憂。這將比本地採購要求更困難,因為泰國對美貿易順差比印尼更高,但他們卻同意這樣的條件。」

印尼對美國市場依賴程度較低,相比之下越南出口超過30%依賴美國市場,而泰國僅18%的出口依賴美國。

納瓦澄清,FTI會接受某些產品類別的0%關稅,如美國有能力生產高品質藥品的醫藥業。但他強調,化學品等需要高投資且正在產業轉型的部門,不應將關稅降至0%。

泰國央行(Bank of Thailand, BOT)總裁塞塔普·蘇提瓦特納魯埃普特(Sethaput Suthiwartnarueput)提出更為全面的評估觀點。他表示,在談判正式細節確定前,無法評估川普關稅對泰國的全面影響。其他國家初期面臨高關稅後,經談判都有所降低,泰國應爭取關稅減免和受影響者的緩解措施。

塞塔普指出,關稅對貿易和投資的影響將體現在三大部門。首先是對美出口商,其影響程度取決於關稅談判結果。第二類是轉移效應,即因無法進入美國市場而可能湧入泰國市場的他國產品。第三類是易受衝擊產業,包括與中小企業密切相關且較大型出口導向企業更容易受影響的服裝、家具、電腦和電子等產業。

央行已與各部門持續討論,確保政府和民間部門協力合作。關於利率和匯率擔憂,央行已在貨幣政策委員會(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 MPC)會議中處理這些議題。

聯昌泰國銀行執行副總裁兼研究主管阿蒙泰普·查瓦拉(Amonthep Chawla)提出較為樂觀的分析。他認為雖然情況緊迫,但泰國不需要完全跟隨越南和印尼的步伐,因為每個國家的經濟結構不同。

他指出,「泰國的農業部門更脆弱,經濟結構更複雜。因此,稅率調降應考慮對各部門的潛在影響,特別是農業和中小企業,這些部門仍依賴保護措施。」

阿蒙泰普進一步指出,泰國可能不需要像越南或印尼那樣大幅減稅,但應爭取降至36%以下。

泰國需要找到更多競爭優勢,歷史證明儘管工資和電費較高,企業仍選擇投資泰國。許多產業仍視泰國為強勁市場,特別是能建立競爭優勢的部門,包括先進電子產業、醫療設備製造、國內開發的電動車、加工食品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領域。

阿蒙泰普建議,「受影響者必須獲得政府支持,實施緩解措施幫助他們適應,同時創建新產業。我相信泰國還不算太遲。如果我們願意調整並明確定位,雖然成長可能比快速減稅國家慢,但只要知道我們在與什麼競爭、我們的優勢是什麼、如何解決弱點,泰國仍有機會。」(延伸看:美國對泰國重稅倒數!塔克辛親自指揮談判

儘管各界對談判策略有不同看法,但專家們達成幾個共識。首先是不能盲目跟隨鄰國,因為每個國家經濟結構不同,需要客製化策略。其次是需要完善緩解措施,保護受衝擊的中小企業和農業部門。第三是發展比較優勢,聚焦泰國具備競爭力的產業領域。最後是時間仍有機會,關鍵在於明確定位和策略執行。

這場貿易談判將會影養泰國未來經濟發展,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大背景下,泰國如何在開放與保護之間找到最適平衡點,將決定其在區域競爭中的地位。(延伸看:泰國BOI推5大措施應對美國關稅

核稿:陳韋如

封面來源:網路合圖

原文网址: h t t p s : / / v i s i o n t h a i . n e t / a r t i c l e / t h a i l a n d - t r a d e - e x p e r t s - a n a l y s i s - t a r i f f - 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 /